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教育频道>> 考试·培训 >> 名师专家团 >>正文

文学语言是导入高中音乐欣赏的理想桥梁

www.ijjnews.com  2016-02-02 11:41  来源:汪寄声
  

  文学是艺术欣赏最重要的基点。面对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体裁不一、题材各异、风格特征千姿百态的众多音乐作品,不同的学生在文学修养上的差异,往往构成他们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深浅、收获多寡的重要因素。学生具备了较有深度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在欣赏过程中从一般形象的初步联想进入深层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最高层次--理性认识的阶段,而掌握一定的文学表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是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金钥匙。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进入高中后,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大大得到发展,社会经验和感知音乐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所接触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优于初中学生。我曾以相同的课题和相同的教学语言分别对初中与高中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对比(初中与高中音乐欣赏教材多有重复),当我运用一些文学色彩较浓的语言讲课时,初中学生(特别在低年级)听来似无甚感受,高中学生听来却能引起热烈反响,这说明高中学生的文学积累、领悟能力和幽默感比初中学生已有明显增长。因此,如何以文学语言为桥梁,展开形象的音乐联想,导入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是推进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另一个着眼点。现就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结合文学语言运用的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我国古典文学对音乐作品的影响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古来将“琴、棋、书、画”作为志趣高雅的文人必须掌握的技艺。其中,“琴”居四大技艺之首,可见音乐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诸多帝王将相和名人雅士都与音乐结缘,诸如“高山流水”、“凤求凰”等以音乐为线索的动人故事流传千古。嵇康、蔡邕、王维、白居易等众多文学家、诗人都以高深的音乐造诣著称于世,唐诗宋词的吟唱更是充满着音乐的韵律之美。古典文学与音乐的密切联系必然

  对现代教育学科之一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产生深刻影响。

  1、音乐标题中丰富的文学内涵对作品的影响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材曲目中,许多作品的标题本身就具备着丰富的文学内涵:《渔舟唱晚》(筝)、《鹧鸪飞》(笛子)的清丽和恬淡,《二泉映月》(二胡)、 《江河水》(管子)的深沉和忧郁,《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民乐合奏)的绮丽和委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琵琶)的激昂和悲壮--每个标题都画龙点睛般道出音乐的主题和内涵,描绘出特定的意境。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掘这些精美标题的内在文学蕴涵,并结合这些标题出处的讲解,为学生的欣赏设定丰富的情景联想。

  《渔舟唱晚》是筝独奏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闪烁着古典文学光彩的精品。我在欣赏《渔舟唱晚》之前,先从课件里的“作品简介”栏目中播放陶渊明《归去来辞》里“归去来兮,田园将蕪胡不归”和《饮酒》诗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追求恬淡生活情趣的精彩文句,又展示出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有声有色的著名佳句,把学生带入“渔歌互答,此乐何及”一般宠辱皆忘的清净心境。隽永的诗文与清淡如歌的旋律交织辉映,使学生沉浸在情趣浓郁的艺术境界之中。

  欣赏《二泉映月》时,我结合标题产生由来的讲解(见《高中音乐欣赏教师教学用书》P144),使学生知道这首著名作品的精彩标题竟是由杨荫浏、祝世匡两位先生信手拈来、即兴商定,然后由阿炳首肯而成的,由此让学生认识文学机智在音乐欣赏中的功能:委婉深邃、跌宕起伏的琴声与“泉”、“月”虽无关联,但这雅致柔美的标题,能为欣赏者展现江南溟濛的山水夜景,并从“天下第二泉”里凄清的月影之中去感受阿炳饱尝世态炎凉、偊偊独行的悲愤心境。这种秀美的泉中月影同凄凉身世的强烈反差所形成的的深切体验,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清唱剧《长恨歌》虽只选择欣赏两个乐章,但我预先布置学生自行阅读白居易的叙事诗《长恨歌》,诗中太多的名言和佳句令学生惊叹不已!这对于导入《渔阳鼙鼓动地来》、《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欣赏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至于《春江花月夜》中,每个乐段都加上了极富文学色彩的小标题,从“江楼钟鼓”到“欸乃归舟”,一个个诗意盎然、有声有色,全曲大小标题的文学内涵为学生创设了极佳的欣赏预备。

  2、音乐作品中涉及文学名篇的引用

  高中音乐欣赏中不少曲目涉及我国古典文学的名篇名作,一些文学作品还被选入初、高中语文教材,这些绚丽多彩的文学描述常能成为开启音乐欣赏之门的钥匙。

  欣赏艺术歌曲《我住江之头》时,我先从课件中播出李之仪《卜算子》的配乐朗诵。质朴而近乎口语化的词句在古韵悠扬的古筝伴奏下愈发显得清新隽永。其中,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深情道白,使学生对古人忠贞的爱情观有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导入歌曲的欣赏大有裨益。

  欣赏《十面埋伏》时,我在情景氛围的塑造上强化了阳刚之气的渲染,提示“垓下之战”中涉及的“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成语和名句,又结合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气吞山河的诗句,使学生能在第一声“银瓶乍破”的琵琶扫拂声中带着丰厚凝重的历史联想进入楚汉两军惊天动地的厮杀战场……

  3、民族乐器涉及文学作品中知名章句的引用

  古代许多著名文学家对多种民族乐器曾有过精彩的描写,对民族器乐曲的欣赏和民族乐器的介绍有一定的帮助。介绍古琴时,《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高雅动人的友谊和分手竟成永别的描写引人扼腕叹息;介绍琵琶时,白居易《琵琶行》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苏轼《前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形象的刻画,生动描写箫声哀怨动人的音色;元稹在《连昌宫词》里一句“李謩压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生动描绘出唐朝吹笛好手李謩富有传奇色彩的“偷曲故事”和他那惊人的音乐天才……

  二、外国音乐作品同文学作品的联系

  外国音乐作品一直是高中音乐欣赏的难点。碍于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之间表达、感受音乐方式和习惯的差别,一些曲式结构较复杂、调式和曲调旋法与民族音乐相去较远、篇幅较长的外国音乐作品,历来一直成为课堂音乐欣赏的盲点,有些作品确是“妙处难与君说”。碍于篇幅较长和学生欣赏音乐的承受力,教材编写过程中采取“掐头、去尾”的方式,只选择欣赏外国交响曲、组曲、歌剧、舞剧作品中的部分乐章、乐段、场景和片段。

  然而,教材中外国艺术歌曲、歌剧、大型声乐作品的歌词(甚至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歌词部分),都出自外国著名文学家之手,这些文学大师与音乐的偶然结缘为人们对音乐作品的了解设置另一条途径。此外,一些外国音乐家的成长故事和创作轶闻,也为导入音乐欣赏打开了另一扇门窗。

  1、外国音乐作品中歌词部分涉及的文学经典名著的引用

  “……紫罗兰微笑地耳语,仰望着明亮星星;玫瑰花悄悄地讲着,那芬芳的心情。那温柔而可爱的羚羊,跳过来静静倾听……”当学生沉浸在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那如诗如梦的歌声中之时,他们一定十分感谢德国诗人海涅这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所散发出的动人艺术魅力!

  艺术歌曲《野玫瑰》、 《魔王》(舒伯特曲)的歌词由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所写,歌剧《茶花女》(威尔地曲)根据法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声乐套曲《冬之旅》(舒伯特曲)根据德国著名诗人缪勒的诗作谱写,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合唱《欢乐颂》选用了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诗篇……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这些大文学家的主要作品,这对于音乐欣赏能有很大的帮助。

  外国歌剧、舞剧同文学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爱好者欣赏外国歌剧同老戏迷听京剧似有相同之处,那就是欣赏者对剧情早已了然于胸,他们进行音乐欣赏(或走进剧场听戏)并不是为着了解故事情节,而是为了欣赏演员的歌唱技巧(或唱腔)和表演功力,因此就有了“听歌剧”、“听戏”而不是“看歌剧”、“看戏”之说。然而,大多数高中生对教材中外国歌剧、舞剧的剧情都十分陌生,而课本中的文字说明又太简短,不能道出剧情的基本线索,不利于歌剧选段的欣赏。因此,学生在欣赏之前,必须弄清歌剧作品的剧情。我在组织欣赏歌剧《茶花女》、《蝴蝶夫人》和舞剧《天鹅湖》之前,先将上述文学脚本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先把故事弄清楚,课内教学时学生就能及时带着“听歌剧”的心理准备来进行欣赏。

  2、外国音乐家的成长故事和创作轶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引用

  外国一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在近两百年前封建制度统治下的年代,他们出身低微,一辈子在窘迫的生活困境中挣扎,而他们创作的音乐作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却是生活在安逸年代里的作曲家们难以达到的。其中以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三位相继出现的著名音乐家的成长历程最为感人,他们的故事蕴涵着深沉的文学思维和联想。教师在组织欣赏这类作曲家们的作品之前,可借助文学语言的描述(故事讲说),使学生加深了对作曲家性格特征的了解。贝多芬一生坎坷,晚年更是孤寂贫困、穷愁潦倒,但他在作品中表现出非凡的“抗争性”和“英雄性”,却是前无古人的。高中音乐欣赏课本中选入他的三部作品,(《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也都充分展现“英雄性”的特征。以下故事很能表现贝多芬的性格特征:有一次贝多芬为大家演奏钢琴时,因为一个贵族大声喧哗,贝多芬便愤怒地斥骂:“我不能为这些蠢猪奏乐!”……又一次,尼赫诺维斯基亲王(另一说为侯爵)要求贝多芬为法国军官演奏钢琴,贝多芬出于对独裁者拿破伦的厌恶而拒绝。亲王恼羞成怒,执意要贝多芬演奏。贝多芬在盛怒中离开亲王的庄园,回家后将亲王送给他的半身塑像摔个粉碎,并在第二天写信给亲王,道出了“亲王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只有一个”的名言……这类故事的描绘,既能准确导入作品的内涵,对学生又能起着一定的励志作用。

  此外,音乐家们的一些创作轶闻虽难以得到史料的证实,但故事中音乐家创作某一作品时的特殊环境和他们所展现出的才华很能使学生引起强烈的兴趣,产生急切地盼望聆听作品、了解作者的欲望。5岁就创作第一首《小步舞曲》的莫扎特有一天为父亲送乐谱时不小心被风将乐谱吹入河里,他灵机一动飞快创作一首舞曲拿去交付,这首作品还得到剧院经理的赞赏……舒伯特有一次饿得发昏,走进饭店却又身无分文,他用饭桌上报纸中的一首小诗迅速谱出《摇篮曲》,并向饭店老板换来了一盘土豆烧牛肉,而这首《摇篮曲》的原稿如今成为伦敦博物馆里的珍品……1787年,17岁的贝多芬赴维也纳拜访他所崇拜的莫扎特。贝多芬接过了莫扎特随意给他的一个旋律,马上将这个主题发展成一首完整的乐曲,并在钢琴上演奏出来。莫扎特被吸引了,他对在座的人们说:“注意这个少年,他将惊动全世界!”……这些简短的小故事能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超凡的音乐才华,并能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进入音乐的王国。当然,文学代替不了音乐的全部。音乐贵在“意会”而非“言传”,贵在“悠然心会”,而不是“逐句讲解”。但是,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是欣赏音乐不可逾越的条件。嵇康被司马昭所杀,临刑时演奏的古琴曲《广陵散》慷慨激昂,但若不知晓“聂政刺韩王”的文学故事,便难以体会琴声中那苍凉悲壮的气韵;卓文君若不是文学、音乐兼备的才女,她当然也就领会不了司马相如寄寓在《凤求凰》中的弦外之音。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正值诗意乍现、文采初开之时,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师引用的文学语言与学生掌握的文学积累相通之时,便能产生极佳的“共鸣”效应,由此而创设了良好的音乐欣赏的预备状态。在西洋交响音乐作品、民族器乐作品等以器乐演奏为主的音乐欣赏中,文学修养的问题便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获2000年全国音乐教育论文三等奖)

标签:
责任编辑:吴择吴择
相关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