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教育频道>> 考试·培训 >> 名师专家团 >>正文

CAI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www.ijjnews.com  2016-02-02 11:41  来源:《福建中学教学》
  

  高中《生物》中的大部分章节,是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对生命的本质加以揭示的。由于脑海中缺乏足够的表象材料,难以进行形象思维,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上,很难融会贯通。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本校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上的优势,狠抓形象思维的培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略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激发求知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情意,以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而“形象在美的领域里占统治地位”(车尔尼雪夫斯基),形象生动的材料,最能引发人们的兴趣。

  1.1激疑设问,情境导入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上课伊始,学生的情绪尚未安定,此时,教师可通过一些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为整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讲授“植物的新陈代谢”之前,我先通过课件演示绿豆长成豆芽的过程,再提问:“绿豆在长成豆芽的过程中,其重量急剧增加。那么,在此过程中其体内有机物的含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顺利引入新课的教学。

  高中生物必修课的绪论,是全书教学内容的导言,是开宗明义的第一篇。绪论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自觉性和兴趣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绪论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种引入形式:屏幕上依次出现搏击长空的飞鸟与翱翔蓝天的飞机、全速奔跑的猎豹与快速奔驰的轿车、自由自在的小鱼与扬帆前进的小船,教师设问:“同样是在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为何前者是生物而后者不是?”通过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导入生物七个基本特征的教学。

  1.2转换形式,保持兴奋

  通过情境导入,学生已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此时可抓紧时间对重点知识进行讲授。中学生的最佳状态一般可持续20-30分钟,此后便开始出现疲劳现象。因此应注意及时转换剌激以不断保持学生的兴奋状态。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学中,首先通过播放遗传现象的电影文件引入课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遗传本质的强烈欲望;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噬菌体侵染细菌、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等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通过静态挂图难以体现的动态过程,产生一个又一个新的刺激点,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

  2、加强直观,丰富表象

  丰富的表象是创造新形象的必要前提条件,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一个知识点,上新课时讲解过,练习中出现过,小测时考过,讲评时反复强调过,可以说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但其结果却如泰戈尔所言:“鸟儿已经飞过,但天空没留下什么痕迹”,到期末考时该错的还是错了。其实,造成学生难以理解的原因往往是“难以想象”,即形象思维完成不了。而造成形象思维发生障碍的最直接原因则是感知表象的馈乏。没有形象信息的积淀,形象思维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物学虽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其微观领域的内容,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遗传的物质基础等,学生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另有一些内容,如营养繁殖、生态系统的类型等,自然界中虽普遍存在,却由于条件的限制而难以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此时,采用人为的直观手段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仍以“生物的遗传”一节的教学为例,“DNA的结构与复制”为本节难点之一,课堂上通过课件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平面结构图、立体结构图、立体模型整体观,并配以动画体现出DNA的复制过程,结合教师的适时诱导,学生的分析、综合,形成典型的、概念化的形象,再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深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对于一些微观的动态过程,如蛋白质的形成过程、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也很适合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以体现,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而对于那些在学校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现象,也可通过对现有资料的选取、加工、编辑、展示,以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出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各种常见的关系,再要求他们自己进行归纳。由于学生通过刚才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表象材料,因此教学过程一般都能得以顺利完成。

  3、视听并用,提高效率

  心理学关于生理机制的研究显示:同样的学习内容,只用听觉、只用视觉、视听并用学习,三小时后记忆保持率分别为60%、70%、90%;三天后记忆保持率分别为15%、40%、75%。这一方面说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教学效率之低;另一方面也说明视觉器官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运用声象教材对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是毋庸赘述的。但“视听并用”不能仅仅理解为“利用声象教材进行教学”——毕竟,并非每一堂课都有现成的声象教材可供利用的。若能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其能集图、形、声、影于一体,画面鲜明真实、表现形式多样、动态过程逼真等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在教学过程中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视”——认真观察,积累表象;一边通过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让学生“听”——启发思考,诱导思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得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从而相得益彰,以实现知识的顺应与同化,促进规律的形成与深化,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4、以人为本,突出主体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较大的白鼠”与“较慢的计算机”,教师为学生而教,学校为学生而设。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就应以学生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认知心理,而不是把学生看成一无所有的“空瓶子”,“开着瓶中等待把东西装进去”(叶圣陶语)。

  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劳动,既离不开形象思维活动,也离不开逻辑思维活动,两者共同作用,相辅相成。但首先是形象思维,然后才是逻辑思维。然而,在教学工作中往往强调了逻辑思维的训练,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随着现代教学媒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领域,其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功能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识。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计算机的集成性,对多种直观视听素材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并制作出符合学生认知过程、利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的课件;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如“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教学,我并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9:3:3:1”等比例,而是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对杂合体YyRr可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及雌雄配子可能的组合方式进行操作并由电脑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在主动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有助于对知识的长期记忆。当然,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与地位的削弱,相反,它对教师的施教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在教师的严密组织、精心指导下有序地进行。对教师而言,多媒体课件的构思与制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创造性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创作思路进行一次再创造,这一方面可避免对课件的使用上步入误区,即过分依赖于课件,变“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教学辅助多媒体”,使课件变成向“空瓶子”中灌输东西的漏斗;另一方面也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作者 邓文殊)

标签:
责任编辑:吴择吴择
相关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