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汽车频道>> 行情资讯 >>正文

丁华杰:汽车油耗造假在何处以及未来如何更正

www.ijjnews.com来源:腾讯专稿2014-07-07 09:56我来说两句

  油耗造假的事情再次成为焦点内容,媒体报道称“三分之二的中国车主对油耗并不满意”,笔者认为关于油耗造假,谈论的内容和对象并不尽一致。

  关于油耗造假,笔者此前曾经撰文谈到这个问题,就是并未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的燃油测试,并且上报工信部作为平均燃油消耗计算数据,这样的事情称之为造假,也是我们此前看到的关于“315晚会”曝光的造假行为。

  第二种我们谈到的“造假”行为并不能称之为造假,就是为什么企业给出的油耗数据和实车开出来的不一样,这些主要是由于相应的标准进行测试出来的数据,与大家实际行车之间的差距,导致了油耗的偏差。

  从媒体报道的角度,或者从民众谈论的内容来看,这两种油耗“造假”并没有区分清楚,这样既不利于解决事情,也不利于区分利好,笔者简单在这里谈论三点内容。

  ●第一、测试标准油耗差异需给出更多数据。

  消费者最关注的油耗情况,确切一点是为什么自己开出来的油耗与4S店给出油耗不一致,不考虑测试过程中的作弊情况,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信部油耗测量过程和方法,去年就被媒体各种质疑,大家都在网站上晒出自己的油耗单子,与工信部对应的油耗单子相对比,发现有着较大的不同,这些也意味着我们借以统计出来的标准工况是不是离实际的统计标本太远了?这些方面可能需要相关的政策制定者进一步完善。

  至于如何进行解决,汽车制造商或者工信部不妨拿出更多更细化的标准进行油耗公示,比如我们有很多城市工况,包括上海等地,这些实测出来的典型工况比工信部使用的NEDC工况更加有效,也更加与消费者真实情况相贴合,为什么不这样进行公示,或者根据消费者实际所在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油耗发布,这或许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第二、测试造假行为危害甚巨。

  除了测量过程和方法之外,测量中有没有猫腻,这也是公众质疑的对象,今年早些时候,官方媒体曝光了海马汽车的“油耗造假”事件,前几日,笔者曾经在文章中指出,如果这个事情不了了之,相比中国借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乘用车平均油耗标准”则形同虚设,因为你将这个数据作为门槛性质的东西进行看待,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这个数据的测试过程中不严谨、甚至弄虚作假,这个门槛还有什么意义?

  中国汽研前段时间发布停牌公告称,自查和检查过程中,发现公司所属检测中心车辆油耗检测质量控制存在缺陷。这种自曝“油耗缺陷”的情况,实在最近关于油耗造假等问题的压力下发出,不管是否处于“被潜规则”的状态,都凸显出来当下的情况需要改变。

  就像我们谈到的,油耗造假等情况危害最大的是国家相关的汽车政策监管者,今年早些时候,官方媒体曝光了海马汽车的“油耗造假”事件,笔者曾经在文章中指出,如果这个事情不了了之,相比中国借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乘用车平均油耗标准”则形同虚设,因为你将这个数据作为门槛性质的东西进行看待,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这个数据的测试过程中不严谨、甚至弄虚作假,这个门槛还有什么意义?

  关于新能源汽车,政府设定门槛的指导性文件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汽车节能管理制度,实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逐步降低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实现2015年和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100公里和5.0升/100公里的目标,特制定本办法。”

  之后国家根据这个总纲性质的文件提到了另外一个标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提到:“为鼓励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在统计企业达到国家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的情况时,对企业生产或进口的纯电动乘用车、燃料电池乘用车、纯电动驱动模式综合工况续驶里程达到50公里及以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按零计算,并按5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低于2.8升/100公里(含)的车型(不含纯电动、燃料电池乘用车),按3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其他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按实际数量核算。”

  这些政策看起来非常严格,非常残酷,但是依据一个最为根本的条件,燃油核算的基础都是我们这些检测机构检测出来的数据,如果这个检测出来的数据不准确,上述的严格一点意义都没有。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去买东西,价格讨价还价都精确到角的单位,看上去很严格,但是如果秤有问题,谈这些价格有意义么?这些东西对于国家政策的危害,以及后续若干年的情况,这种危害侵蚀的东西是非常大的。

  ●第三、强化制度改革与监管才能避免油耗造假。

  事实上,也就是当下的油耗问题,让我们认真地树立了整个检测机构的制度问题:国家对汽车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业务进行行政授权管理,如整车公告业务由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主要授权给中汽研下属的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6家检测中心。

  这6家检测中心,主要利用汽车制造商的油耗检测生存,原本应该成为监管机构的单位,加上这层关系,就变得很奇怪了,特别是“汽车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在获得授权的机构中自行选择”,也就是说汽车制造商可以决定自己的资金交给哪一家检测机构,这样的关系,就像当年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一样,不出问题才奇怪。

  所以,无论是多少关于平均燃油消耗的标准或者政策出台,重要的方面体现在三点:第一点是如何科学执行测量我们的平均油耗,对于原来的测试标准有没有完善和更新的可能性。第二点是如何保证我们测试的过程中没有造假,造假的话,对于国家政策是一种亵渎、对于消费者的底线是以后总挑战、对于自身来讲也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体系;第三点我们采用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谁来监督、如何监督第三方检测机构,这些梳理清楚了,我们才能谈到相关的意义,所以执行过程应该放在首位。

标签:乘用车|消耗量|过程中
责任编辑:杜思思杜思思
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特别说明: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或来函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