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车出门太堵怎么畅通、公共设施不足怎么补齐、怎么更好完善排水设施……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群众的烦心事成为城市治理者下功夫解决的问题。作为“有机生命体”,城市同人类一样,首先需要系统体检来判断健康发展的状况。
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北京市率先开展城市体检,到今年样本城市数量已扩大至59个。就像看病需要把脉问诊一样,城市体检采取的是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科目”则主要包括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等8个方面、65项指标。通过城市“体检评估”,了解城市的“健康状况”,才能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城市治理,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正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2020年城市体检的社会满意度调查来看,停车和出行、房价及房租、物业管理等是试点城市的共同短板。面对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城市只有通过系统体检,既“治已病”又“防未病”,才能推动城市管理从以往的事后处理为主转向事前预警和事中监管并重,确保在转型发展中及时发现问题。
城市体检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基础。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但是更新什么、怎么更新,一些地方仍在探索。有的地方把思路局限于改造旧小区、旧厂区等,容易导致工作陷入碎片化、分散化。对此,以城市体检评估为基础,可以帮助合理划分城市更新单元、确定城市更新的工作目标,同时能够倒逼地方政府加强各类目标、各种资源的有效衔接,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比如在湖南长沙,过去新建一所幼儿园只能靠经验选址,如今借助城市体检信息平台的智能系统,可以高效摸清周边人口结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交通拥堵等情况,为选址提供数据参考;在四川成都,聚焦城市体检在“生活的小巷子、出行的车轮子、居住的新房子”等方面发现的问题,当地政府细化制定了问题整治措施,等等。
城市体检的意义不言而喻,真正开展起来需要下足“绣花功夫”。以确保各项指标数据真实客观为例,当前虽然已经运用了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与城市自体检形成交叉比对,但也有专家反映,一些地方在推进落实中存在影响体检客观性的现象。需要看到,体检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能否“对症下药”,在今后的体检工作开展中,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体检技术方法、强化信息技术支撑,确保各项数据的真实客观。
除了面对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的科学有效性也不容忽视。每个城市的情况各不相同,很难以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估。因此,评判标准既不能要求过低也不能脱离实际,而要尊重差异、科学开展体检和评价。当前,城市体检提倡试点城市根据各自特点和个性需求增加特色指标,例如重庆就增加了人均“山城步道”长度、菜市场或生鲜超市15分钟步行覆盖度等。唯有根据实际工作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指标体系,才能及时发现病灶、诊断病因、开出药方。
城市体检工作推进的成效,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信随着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的完善,城市发展中的突出短板将加快补齐,我们的城市必将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