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 网盟动态 >>正文

柯渡人的心里话:“至今我们还沾着红军的光”

www.ijjnews.com来源:昆明信息港2016-08-04 17:44我来说两句
  

  杨斌修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了自己的“转行”。2011年,杨斌修花积蓄买了货车,正式做起了运输。从5年前年入几万的小户人家,杨斌修现在已经成为村里每年至少挣18万的“明星人物”了。

  作为为数不多仍留守在老村的村民之一,今年,杨斌修家的新房也已经封顶装修,几个月后就能入住新居了。而根据村委会主任杨现奎介绍,就算不加上杨斌修家这样即将搬入的村民,入住新村的村民也已超过了100户。

  丹桂飘香成隽永长征精神永流传

  81年前,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曾两次经过柯渡镇。正是在丹桂村何本恩家的四合院里,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对抢渡金沙江作了具体周密的部署,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而81年后的今天,长征纪念馆以及已经成为了丹桂村的精神龙头,也是全镇人民的致富“靠山”。

  “村里人能够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或多或少都和长征纪念馆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杨斌修直言,会动脑筋的依靠红色旅游自己创业,不会动脑筋的也从过去依靠外出打工、种几亩薄田,发展成为这条产业链下的一环,即要么种些生态蔬菜、养些牛羊供应当地的农家乐,要么把土地流转出去,然后在村子里找点工作。

  村委会主任杨现奎对这一说法很是赞同。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从中专毕业后就回村里自己创业,并担任村主任的杨现奎,对红色旅游为丹桂村带来的巨变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

  “记得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土坯房,一遇到刮风下雨就四处‘遭殃’。那时候,村里的道路都是青石板路,车子根本上不去,只要哪一家运了煤来,都只能先放在村口,然后喊全村的人帮忙搬回家。”杨现奎回忆。

  红色广场是村民们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一隅里的健身设施尤其受年轻人喜爱。记者 廖拓溪/摄

  对比现在,丹桂村的基础设施、进村道路、农房建设、村庄面貌等有了巨大变化,村里家家户户门口都通了水泥路,大部分村民家里还买了车,每到傍晚村民们便聚集在红色广场上跳广场舞,不少从未走出过柯渡镇的村民甚至去了台湾、泰国等地方旅游……和从前的生活相比,可以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不仅如此,第一家农家乐、第一家生态葡萄庄园、第一片食用玫瑰花田……通过强化社会保障措施,创建“公司+农户”、“产业+务工”等渠道,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近年来,丹桂村一年比一年好,村里的变化也是一年比一年大。

  “村里人就算是小孩子也都知道红军长征过柯渡中的小故事。红军长征留下的精神火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丹桂人奋发向上。”杨现奎由衷感叹,“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世界大同,不胜不休。’也正是长征纪念馆内碑记上镌刻着的长征精神,引领着丹桂村一代又一代的人一步步向好、向强、向盛发展。”

  村子后面大片的玫瑰花田,玫瑰花正竞相盛放。记者 廖拓溪/摄

  杨现奎说,去年全村771户、3560人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4700元,基本保持了年均13%的增长率。按照计划,丹桂村今年年底就能够率先实现全部脱贫。“对于丹桂村的未来,我们很有信心。”

  在他看来,村里下一步将继续打好用活“红色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互联网+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多措并举做好扶贫攻坚各项工作,让丹桂村发展地更加红火。

  不只是杨现奎,杨廷发、杨斌修等一众村民同样对未来充满憧憬。杨廷发和杨斌修家都有一个今年大学刚刚毕业的女儿。在他们看来,年轻一辈们不管是决定去外面闯荡,还是留在村里干番事业,都是不错的选择。

  “毕竟纪念馆不会只管我们这代人。无论是纪念馆,还是长征精神,都会在丹桂村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杨廷发对于未来很是笃定,“只要纪念馆在,只要长征精神在,家乡就会越来越好。”

(记者 廖拓溪 李莹)

  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亦从侧面反映了丹桂村正发展向好。记者 廖拓溪/摄

首页  上一页  [1]  [2]  [3] 
标签:红军|柯渡
责任编辑:陈子汉 陈子汉
我来说两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特别说明: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或来函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