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晋江新闻网>> 网盟动态 >>正文

泰安:大汶口遗址挖出5000年前“小区”

www.ijjnews.com来源:2013-07-03 15:23我来说两句
  

7月2日,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员在泰安大汶口遗址考古现场,向记者展示了近段时间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行发掘的阶段性成果。显示在5000年前,现发掘区至少有7座先民的房屋,在此依河而居,过着看上去非常和美的原始生活。

5000年前房屋似乎“挺阔气”

本次考古发掘的现场位于泰安市南端卫驾庄和宁阳县堡头村之间的大汶河遗址内,记者2日上午在此看到,为避免雨季破坏,现场已经进行回填保护,日常有工人值班并布设监控。

据省文物考古所考古工作队执行领队朱超介绍,他们于去年10­12月、今年3­6月分两阶段对遗址区进行发掘,在去年发现基础上,今年又有较大发现。通过清理,发现有7座朝南向的古代房址,均为地面式(当时居民有半地面、半地下以及全部地下等样式),分布在约半个足球场的面积内。房址四周遗留直径20公分左右的柱洞,以及墙壁倾倒的痕迹。朱超说,大汶口遗址考古以前以墓葬居多,先民房屋基址发现的较少,此次清理出7处房址,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大汶口文化面貌的认识,因此非常重要。

据介绍,7处房址中,每座略呈正方形,边长在4.2米左右,房屋面积在16­17平方米之间,即便拿到今天,也属于较为宽敞阔气的居室。另外7座房址中每相邻两座,间距几乎一样,可见居住者享有的活动空间几乎一致,其分布错落有致,似乎有人进行较为严密地规划设计。也可以说从侧面显示新石器时期,先民关系相对平等,尚没有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迹象。

在这7处房址南面约数十米处,正是古老的大汶河,亿万年来流淌不息。省文物考古所考古工作人员吕凯说,我国先民有“依河而居”的习性,为的是取水生活方便,考古再次证明河流对于文明起源以及人类发展的作用。

根据部分坠落墙体上存有的焚烧痕迹,考古工作人员推测,5000年前的一天,这片房屋曾遭大火焚毁。在对房址烧土堆积的清理中,他们发现包括陶器、石器、骨器和兽骨等在内的遗物,真实反映先民生活状况。

出土陶器器型多样且独特

目前考古工作基本告一段落,考古队开始向地方文物部门交付出土物品。记者2日在考古队驻地看到,出土物品以红陶等为主,有的器物在以往数十年中对大汶口遗址的考古发据中,尚未出现。

其中有大量的三足鼎,又以釜形鼎居多,罐形鼎次之。 较大的高约30公分,比较小不及一只拳头大小,也有三足。由于这些小型陶鼎明显不能用来烹煮食物,其用途有待研究。另有一件釜形折腹鼎,比较完整,底部发黑,留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应为先民煮饭的炊具。

比较奇特的是一件“单把钵”,它的形状像现在人用的勺子,“把”长约4公分,“钵”的口径约12公分,保存完整,底部有比较明显的火烧过痕迹。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大汶口遗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来,历经多次发掘,此前未出现该类型的红陶器型。

另外还出土一件红陶质地的尖底大口缸,出土时碎成一堆残片,被考古人员复原后,其高度达到41­42公分,口径达35公分,器型比较的硕大。大口缸的表面饰有蓝纹。有人认为该器物与古人祭祀有关,此次在房址中出现,其身份和功能再次引起考古人员的研究兴趣。

考古中也出土一批已经残碎的石器,器形有石斧、磨棒、磨盘等。其中编号6号的房址内,清理出一片坚硬的烧结面,上面有倒扣陶釜3件、放置骨器多件,考古人员分析为先民活动的屋内地面。

在对遗址灰坑(古人生活垃圾坑)的清理中,发现内两座灰坑有整猪骨架。有的灰坑发现散乱的破碎猪骨,其中一部分用火烧炙过。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士说,大汶口遗址这批出土器物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对下一步的陈列展示都有重要意义。

标签:遗址|年前|先民|出土|公分|
责任编辑:林丽娥 林丽娥
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你至少需要输入 5 个字    昵称:       
特别说明: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即来源未注明“晋江新闻网”或“晋江经济报”的稿件)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或来函告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