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绿地集团有意出让包含上海和江苏多地共14个项目27个物业,交易方式多为整栋销售,资产交易和股权交易兼而有之,所有资产价值加总共计约为231亿元。出售列表中不乏青浦绿地中心、绿地国创大厦、苏州绿地中心等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地标物业。
对于出售资产的举措,绿地集团方面回应称,出售物业是公司经营的常态,建成销售或短期运营升值后销售是绿地集团开发商办项目的长期策略。
实际上,对于连踩“三道红线”的绿地集团而言,卖掉这些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底,被赋予了更多一层“减负回血”的期许,无异于断臂求生。
负债超万亿,“三条红线”全面失守
绿地集团着急出售资产透露出无奈,其背后正是公司负债居高不下。
今年"三道红线"的政策,让房企的负债和现金流备受瞩目。8月份住建部和央行联合召开的重点房企座谈会中,划定地产企业“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按照踩线情况,房企被分为“红、橙、黄、绿”四档。
在50强房企中,绿地集团是唯一一个全部踩线的国企。2019年报显示,绿地集团净负债率156%、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82.8%、现金短债比0.76,“三条红线”全踩雷。
大半年过去,指标并未见向好趋势。截至2020年9月底,前述三项指标同期为183%、82.4%和0.69,仍然全踩“三道红线”,而且净负债率不降反升。
2019年绿地集团剔除预收账款后负债率为82.81%,是当年营收超千亿的A股上市房企中,唯一一家剔除预收账款后资产负债率仍然超过80%的房企。此外,2019年营收过千亿的房企,仅有一家连续五年净负债率都在100%以上,亦为绿地集团。
好好的一家“国企信仰”的房企,打烂了一手好牌,成为全国房企TOP10榜单中最为落魄的一家。
2015年后,绿地集团资产负债率高居不下,2016-2019年分别为89.43%、88.99%、89.49%和88.53%。年报显示,绿地集团有息负债不断攀升,至2019年已达2937.43亿元,其中短期借款296.8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性负债868.84亿元,两项合计占比已接近40%。
至2019年底,绿地集团累计负债达到1.01万亿元,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公司继续大举扩张的脚步。
10月26日绿地集团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绿地集团累计获取项目77个,权益土地面积约1053.30万平米,与去年同期相比虽然减少了5个项目,但考虑到疫情的影响,绿地集团的拿地节奏并未明显减缓。
与此同时,绿地集团的营收增速却有所减缓。2020年前三季度绿地集团营收3209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房地产主业和基建产业分别实现营收1446亿元、1472亿元,同比增长15%、6%,这一数据相较去年同期三项26%、21%和38%的增长率略有逊色。
上市后跌跌不休,股价跌破净资产
作为一家资产万亿的头部房企,绿地当前市值仅为数百亿,形成强烈反差。
2015年8月18日,绿地集团通过借壳金丰投资实现整体上市,A股名为绿地控股,代码:600606。当天,绿地控股以25.10元/股的开盘价亮相,市值达到3054亿元,位居A股两市市值第16位,稳居房地产行业板块首位。
然而五年下来,绿地集团股价跌跌不休,每天的股价走势犹如心电图。
今年初,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在业绩交流会上公开表示说,对股价很惭愧,被资本市场严重低估。“我们净资产回报率接近20%,现在每股才7.9元,每股收益差不多300,和我们这个企业真的是不匹配。”
事与愿违,截止11月17日收盘,绿地集团收盘价为6.33元,总市值仅为770.2亿,较借壳当天缩水近八成,蒸发了2200多亿。
相比之下,绿地集团借壳上市当天的万科A,当时总市值为1571亿,如今市值翻番达到3000亿+。
目前,绿地集团动态市盈率为4.8倍,每股净资产6.64元。也就是说,股价跌破净资产,套住了无数的投资者。
2020年的绿地,从年头绿到年尾
“上不去的股价,下不来的负债”,这是业内对绿地集团的一句评价。如今,绿地集团还面临着维权风波、桃色新闻对品牌形象的困扰。
今年疫情期间,开局最火爆的房企显然非绿地集团莫属。一封实名举报信,让绿地集团陷入高管出轨的桃色风波,引来无数吃瓜群众。绿地不仅品牌受损,就连绿地香港的董事局主席陈军,也因同名而被误伤。
而今年8月,深圳绿地新都会项目被曝从开盘后就停工长达8个月,存在烂尾风险。尽管绿地集团及时回应应对,协调开工,但稍加搜索能发现,包括曾规划636米的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在内,类似的停工风波,在全国多地都曾上演。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绿地集团今年到底有多难?
就在上个月,有机构发布了一篇《绿地,请付款》的文章,对绿地集团西南事业部进行公开讨债。颇为讽刺的是,文章催讨的广告款,一共才7.5万元而已。
有分析人士表示,根本原因是这几年包括绿地集团在内的部分房企为了快速扩张,无视经营风险,一心制造“繁荣”景象,追求高额收益。除了建造超高“地标”凸显实力外,大量圈地透支进行土地储备和土地开发。在“高周转”要求下,只得拼命违规销售、虚假宣传、偷工减料,再大肆融资进行下一个循环。
接二连三涌现出来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正是发展掉队的绿地集团,在激进追赶过程中扩张后遗症的集中凸显。
负面新闻接连不断,“三道红线”全线告警,绿地集团解困任重道远。